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青岛大学马庆明特聘教授和清华大学徐建鸿教授结合自身在微化工及微流控领域的研究经验,对面向碳中和的微化工领域的绿色微流控体系的研究现状、挑战和机遇,以“green microfluidics in microchemical engineering for carbon neutrality”为题,于近期在中国化工学会会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面向碳中和的微化工及微流控领域的首篇前瞻性综述,并当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
面向碳中和的微化工领域中绿色微流控体系的关键点概述
文章首先对微化工领域中绿色微流控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类和评述,包括通过使用生物基基底材料和低碳制造方法构建微流控装置,以及使用更具生物相容性和非破坏性的流体系统,如双水相系统(atps)等构建微流控多相流体系。
使用生物基材料构建低碳微流控装置
利用双水相系统(atps)构建绿色微流控多相流体系
在此基础上,该综述全面总结了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微流控体系的应用,包括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化学品和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快速和经济高效的检测以及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合成等。
利用绿色微流控体系实现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
利用绿色微流控体系实现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合成
最后,该综述提出并讨论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于微化工中进一步发展绿色微流控体系的挑战和前景:
(1)目前适合绿色微流控体系的衬底材料种类有限,因而需要进一步拓宽衬底材料来源。与合成聚合物相比,蛋白质和天然聚合物等天然来源的材料由于其对石化资源的独立性、生物相容性和在自然界中的可获得性而更有前景,因此该文章提出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注意验证天然原材料作为基底材料的潜力。
(2)碳中和目标的达成需要具有特殊设计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新型碳捕获材料,因而利用绿色微流控技术制备这些新型材料,以更有效的方式捕获二氧化碳,是非常值得系统研究的方向。
(3)建立一个一体化、小型化的实验室一直是化学工程界的梦想。然而,微流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大多数实验还没有建立一个集成的、小型化的系统,而是将一个小型的微流控装置与复杂的仪器连接起来,或者与宏观尺度的控制架构进行接口。因此,未来亟需架构真正集成化和小型化的绿色微流控系统,并最终实现其商业化。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网络 以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为宗旨。转载仅供参考学习及传递有用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删除。
标签:   微流控技术
古朵实验:TRIzol RNA提取方法
除尘器管道隔爆阀规格如何选择
影响脉冲电解去毛刺加工效果的因素
江苏振迪检测的振动分析诊断技术应用于冶金行业!
数显摆锤冲击试验仪的操作要素
面向碳中和的微化工绿色微流控体系
影响绝缘油介质损耗因数的主要因素
补口电热熔套厂家电热熔套价格
金叶仪器:粉尘快速监测仪系统
TM304/011瑞士Magtrol扭矩传感器有什么作用
FESTO圆形气缸怎么选型的各种功能大全
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水分、游离酸的测定
国内制药设备行业发展真进入下半场了?
抗折试验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接地电阻测试仪怎么使用电位下降法
如何利用倒置金相显微镜系统提升材料研究效率?
压滤机漏油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Ziehl-Abegg离心风机RH45G-4DK.4I.1R参数原理介绍及结构组成介绍
GB 17926-2009 车用压缩天然气瓶阀2
V310S-KHF卡氏炉检测ABS、PC+ABS塑料粒子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