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

内毒素等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补体激活则形成过敏毒素c3a,c5a,以及末端补体复合物。多数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过敏毒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亦已发现补体固有成分c3和c4对内毒素休克有保护作用,末端补体复合物可溶破和消耗靶细胞,从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补体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分子。19世纪80年代,grohman和buchner发现血浆和新鲜血清能杀灭细菌,并命名具有这种杀菌作用的物质为防御素。1894年,pfeiffer在豚鼠体内发现溶菌现象,并鉴定防御素对热敏感,55℃30min即被灭活,故认为这种溶菌活性是血清酶的作用。
其后,bordet发现在加热灭活的血清中加入新鲜血清可恢复杀菌作用,并认为血清的杀菌作用需要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耐热的,因免疫而作用增强,并特异性地与免疫原发生反应,即现在所知的抗体;另一种不耐热,在免疫与不免疫血清中均存在,提示是一种非特异的补充成分,被命名为补体。以后又证明,防御素与补体为同一成分,统称为补体。各种动物红细胞抗体加补体可引起免疫溶血现象,所以认为补体为血清的单一成分。
直到20世纪初,ferrata首先发现补体成分并不单一,透析新鲜血清可得到非水溶性的优球蛋白部分和水溶性的假球蛋白部分。这两部分单独都不能使已结合抗体的红细胞溶解,如先与优球蛋白部分结合,再与假球蛋白部分作用可导致溶血;如次序相反,则无溶血现象。由此可见,补体的溶血作用是由两种成分依次反应引起的,优球蛋白和假球蛋白部分分别被命名为补体第一成分(c1)和补体第二成分(c2)。后来又陆续提出了补体第三成分和补体第四成分,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确定这四个补体的反应顺序为c1→c4→c2->c3。50年代至60年代发现c3也并非单一成分,而是由六个因子组成的复合体,即由c5、c6、c7、c8与两个c9组成的补体末端复合物。60年代,研究者发现c1也非单一成分,是由c1q、c1r及c1s三个亚成分组成的。以上所述即为补体经典途径的11种成分。
1954年,pillemer等在血清中发现一种非抗体成分,命名为备解素(即现在所称的b因子),它可与一些多糖类物质作用,不经补体前段成分c1、c4及c2而直接活化c3,并经补体末端效应成分c5~9,即通过补体活化的第二途径而溶破靶细胞。以后,研究者又逐渐认识了c1r、c1s及c4在本质上属于酶成分,发现了补体调节因子如c1抑制物(c1-in)、1因子、备解素(p)以及补体成分的cdna克隆等。
补体的成分是蛋白质,补体的激活需经蛋白水解发挥作用。补体通过肽链的有限蛋白水解,产生一些新的片段,其中有些直接表现某种功能,有些则再行组装,形成一些新的复合酶,再进一步进行有限的蛋白水解,从而形成复杂的级联反应。

HYDAC压力开关EDS系列产品你了解多少?
油浸式无局放试验变压器成套设备有哪些
喷雾老化实验机的试验方法有哪些
地下管线探测仪选型一读
西门子电动混装温控阀优点原理
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
二手生物质颗粒机效果不佳,问题何在?
步入式恒温恒湿实验室如何合理设计缓冲间
采购8吨塑料水塔,用户定要找到可靠厂家
便携式氨气检测仪的使用方法-逸云天
GB/T 36363-2018标准电池隔膜透气仪——测试原理
张家口无机防火隔板价格参考
大孔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软化过程描述
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法
有机润滑脂和无机润滑脂的区别?
上海天玖为您介绍多面空心球的几何特性
德国进口X12CrNi2521 1.4845不锈钢
SMC电磁阀产品的选用
加工中心基础知识汇总(摘录)
渣浆泵出现跳闸该怎么办?